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烧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多谢大人夸奖!”老板抱拳鞠躬谢过。

    “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乾隆又接着问道。

    老板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小人姓王,大家都唤做王记酒铺。”

    此时恰逢家家户户此时鞭炮齐鸣,乾隆想到百姓已在欢度新年,便触景生情,感慨且感激道:“你在除夕夜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而且这烧麦、砖茶属你这独有,味道更是绝佳,这京都城唯有你这一处了,干脆取名‘都一处’吧!”。

    店老板本着玩笑之心随意回应点头称是,不曾想到,这一来一往聊天之余,经给他这个小店带来莫大的好处!

    乾隆皇帝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虎头牌匾送往烧麦馆。

    店老板得知除夕夜是乾隆来店吃饭时,惊喜交加,当街跪拜叩首不止。

    乾隆赐匾后,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闻风而来,除一睹御赐牌匾真容之外,当然还要尝尝乾隆帝为之高度赞赏的美食——烧麦。从此烧麦馆名声远扬,身价倍增,流传至今。自此,“都一处”字号在老北京闻名遐迩,可以说,没有“都一处”,北京人都不知道何为烧麦。

    有藏头诗曰:

    都城老蒲烧麦王,

    一块黄匾赐辉煌。

    处地邻街多贵客,

    鲜香味美共来尝。

    短短二十八个字,把“都一处”的历史、特色、烧麦的鲜香味美一一道出,最后两句还告诉大家“都一处”临街开店,交通便利,号召大家都来尝尝这里的招牌美食——烧麦。

    另有一种说法是针对羊肉大葱烧麦的。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由哥嫂当家,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几经传播就改叫烧麦了。现在呼和浩特市旧城人称它为稍美。

    相信这几段关于烧麦的历史大家随便在“度娘”上都可以查到。因为众说纷纭,所以我只给大家普及流传最为广泛的几种说法,大家作为消遣即可。

    内蒙古一些地方(如呼和浩特及其周边旗县)吃烧卖要喝砖茶,因为传统烧麦是羊肉大葱馅,吃多了难免有些油腻,喝砖茶的主要就是起到助消化,解油腻的作用。

    每天早上,大家三五结伴在烧卖馆相聚,每人来上二两烧麦,倒上一壶砖茶,或聊国事新闻,或聊家长里短,退了休,闲来无事的休大爷大娘们就此“一个早点”便可持续一上午。

    烧麦是按照“两”为单位来计算的,当然不是烧麦实际的重量,而是包烧麦皮的重量。一般情况下,“一两”烧麦是6-8个,主要说的是烧麦皮大小。

    熟悉内蒙古的朋友知道,烧麦被当地人称之为“硬早点”之一。如果到了牧区,早点当然是奶茶、手把肉。

    从小到大,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母亲从来没有去饭馆吃过一次饭,更别说是烧麦了,那香气四溢的味道自然而然的飘进了母亲的鼻子里,母亲径自吞了吞口水问道:“你们这是吃什么东西?味道这么香。”

    “这是烧卖,你也饿了吧,现在你们家的那口子还没送过来吃的,你和我们一起吃一点吧!”说着,邻床家属准备给母亲用筷子夹过来几个尝尝鲜。

    母亲哪里会好意思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使劲的咽了咽口水,赶忙说:“不用,不用,你们吃吧,一会等我家那口子来了,让他出去买就行。”

    委婉的拒绝了病友的好意,母亲满心期待的等待着父亲赶紧来医院,好让她赶紧尝尝那从来没有吃过的“人间美味”。

    不一会儿,父亲带着几个馒头和咸菜给母亲送饭。

    “你去给我买点烧麦吃吧!”母亲指着邻床的病友说,“你看人家刚刚买的烧麦,我闻着特别特别的香,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吃过,我也想吃。每天在医院不是馒头就是咸菜吃的有点腻了,都有点吃不下去了。”

    母亲满眼期盼的看着父亲,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