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章 帝位 下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后,再推行现在的政策,那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必然还要多上十倍,一旦这些无产与士大夫结合起来,未来的十几年里,赵瑜就必须将军队调往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去扑火。

    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要么是改造,要么是消灭,要么就是自己被同化,除此以外别无他途。赵瑜所了解的历史中,从没有两方能相亲相爱坐下来共享权力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赵瑜也不会奢望自己能例外。

    那该怎么办?

    如果放手去杀,很容易就能解决,但这个办法赵瑜只能备而不用,除非事情展到最坏的地步,他不想用屠刀对付自己的同胞。

    让自己被同化,那更不可能。他想建立的是一个因贪欲而不断扩张的殖民帝国,而不是一个内敛自守的农耕帝国。若是这样,他来这个世界走这一遭,又有什么意义?

    而改造士大夫的思想,让他们为赵瑜的策略来鼓吹。听起来很美,但这谈何容易?什么叫根深蒂固?两千年的积累就叫根深蒂固。利益相关,如何能让人改口。

    所以只有培养属于自己级的知识分子总比改造一个旧阶级的知识分子要容易得多。何况能为自己出力的人越多,自己说话的声音就越大,改造对手也越轻松。就如滚雪球一般,要先做出个核心来才能越滚越大。

    而一切都在利进行当赵瑜为了更轻松更名正言顺的取得天下而等待金人入侵的时候,他现他的等待让他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在这段时间里,新的阶层正在成形,工商业和种植园主们已经充斥他的朝堂和军队,在大宋他利益相关联的士绅们,也遍布沿海。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已经拥有了与旧势力相抗衡的实力东海新闻的出现,更是代表东海开始争夺旧派士大夫所把持的话语权。

    这一套想法,并非一开就出现在赵瑜的脑海里,而是一段很长的现实与记忆逐渐印证的过程,是一步步展壮大而逐渐成形的。站得越高,想法就越深远刚刚登基为王的时候,他还不过是想为自己统治培养一些可靠的人才现在,已经展到旧阶层变延续千百年的治国理念的地步。

    赵很期待,在未来资本主义的思想将如何披着儒家外衣的理论出现。他不怀疑这套理论会不会出现,还是那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头脑。在现在的东海,以陈正汇为的赵瑜治下的士大夫们,已经开始试图用儒家经典来为东海的国策寻找理论根据,而成果也相当不错,中学、太学里的教科书中,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粗浅,但仍能将工商殖民附和入圣人之道的学说。

    毕竟……这是个六经注我,我注经【注2】的时代。

    ……………………

    脚声打断了赵瑜的沉思,守在门外的丁涛走了进来,“大王,卢参政和李学士已经到了。”

    赵瑜心下一喜,忙坐直身子:“快宣他们进来!”

    参知政事卢明德,翰林学士李郁,都是赵瑜此次北上带到衢山的文臣,如今赵瑜要拥立幼帝,身边的武将对典礼制度一窍不通,找在镇江的宋官来主持,又让人不能放心,真正可以放手使用的,当然只有东海的文官们。

    参知政事卢明德,作为是东海仅次于陈正汇的文臣,是文官体系中投靠东海比较早的一人。作为太宗朝被贬琼崖的宰相卢多逊留在当地的一支,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而李郁则是陈正汇姑母的儿子,少年时曾拜在二程弟子、理学宗师、龟山先生杨时的门下,也是很有些名望的士子。原本陈正汇之父陈以及其交好的亲朋好友,就属于元佑党人,在今朝多被打压,郁郁不得志。陈正汇既为东海国相,其亲族友人,自纷纷来投。那些吃过大宋俸禄的,还有几个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矜持,但如李郁这样没有做过大宋官吏的士子,可是对东海趋之若骛,尤其是赵瑜自陈为太祖嫡脉之后,更是如此。赵瑜方才对宇文粹中说的元佑党人多有倒向于他,可是半点不虚。

    卢、李二人受召入屋,在赵瑜身前行礼叩拜。

    待两人起身,赵瑜就笑道:“卢卿,李卿,一路舟船劳顿可是辛苦了!”

    “比起大王和军中将士,臣等不敢言苦!”

    问候了一句,赵瑜笑道:“你们来得正好!孤现在身边一群武夫,打仗在行,筹措典礼那是一头雾水。只能靠两位卿家把担子挑起来了。”

    “敢问大王,所谓筹措典礼是否说的是拥立英国公登基一事?”卢明德问道。

    “正是!”赵瑜点头说着。他看了看卢明德,只觉得他的副相脸色有些不善,“难道卢卿有什么不同意见?”

    “敢问大王,这个方案是谁提出来的?”卢明德再问。

    “……是参谋部军议时的结论。”

    “糊涂!”李郁跺脚大骂。骂的是参谋部,眼里盯着却是赵瑜。理学家最重气节,在君王面前也不会讳言,半点面子也不给赵瑜。

    “朱聪的确糊涂!”卢明德摇头说着。

    “二位卿家何出此言?”赵瑜皱眉问道。

    “天下无主,如赤子失乳王当慨然自立,救民水火。若大王另立新君,跪伏其下,日后再夺尊位篡字怎么都抹不掉!”李郁说得痛心疾看样子恨不得对着赵瑜耳朵大吼。

    东海有总参谋部,甚至把自古以来文臣所拥有的运筹帷幄的权利都给夺了去。除了陈正汇,哪个文官能在战略军议上插一句嘴的?卢明德、李郁心知现在不趁军方犯错时候出来说话,扩大自己对国策的言权,日后怕是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太祖皇帝的位子不也是从周恭帝手上来的吗?还有魏武、晋宣。唐高祖

    例子罢?”赵瑜反驳道。

    “所以太祖皇帝一生也脱不了一个‘篡’字!”李郁急得口不择言。话出口他才猛然一惊。偷眼向上只见赵瑜脸色如常,并没有什么反应。

    “李卿你继续说……”

    李郁张了张口现吃方才一吓,后面的说词都随冷汗流出去了。

    卢明德见李郁接不上话,立刻出言相助:“魏武取九锡,晋宣不称帝,唐高立幼主,太祖……篡天下虽然这些都是先例,似乎可以遵照而行。但那是因为魏武不姓刘!晋宣不姓曹!唐高不姓杨!太祖不姓柴!但大王你……姓赵啊!”

    “参政说得没错!”卢明德一救李郁也找回了话头,“大王你并非外臣而是太祖嫡脉,于情于理都有登基的资格。于情祖开国,而后人不得享国,本就不合人情;于理,道君弃国,新帝北狩,胡虏肆虐,天下无主,大王不出,奈苍生何?!”

    赵瑜摇头笑道:“李卿以孤安石吗?”

    “今日天下与南侵,又有多少区别?金虏铁蹄下的百姓渴求大王相救之情,难道会比晋人望安石出山的心情稍差?!”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大,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有!”

    卢德、李郁你一句我一句的轰炸,赵瑜的意志也动摇起来,“只是孤若贸然称帝,江南诸路,除了闽浙还能保全,其他路州必然会对我东海商民和产业动手……”

    “大王,一时利益和百世清名重孰轻?”

    “大无须多虑,我东海睚眦必报的名声早出去了,敢对我国商民动手,难道不怕株连九族?!”

    两人依然是一搭一档的说着,赵瑜开始皱眉反思自己是不是错了。

    “…………”沉思良久,赵瑜打破沉默:“若孤现在欲称帝,这名分怎么说?”

    见赵瑜松口,卢李二人大喜过望。卢明德反问道:“敢问大王,是愿意继嗣?还是愿意继统?”

    赵瑜毫不犹豫:“孤可不打算再给人当儿子,也不想将那昏君尊为太上皇。”

    卢明德一点头:“那就继统了!……大王可继太祖皇帝之法统。”

    “太祖皇帝吗?……就这么办罢!”赵瑜很清楚,他既然选择了继承太祖皇帝的法统,那从秦王到他的老爹,按照他所编造的家族谱系来的五位先人,一下都成为皇帝了。

    真真是光宗耀祖……

    “李卿,让你来筹备登基大典需要多少时间?”做出决断,赵瑜就不再犹豫。

    “一个月足矣!”

    “好,孤就给你一个月。”赵瑜算了算,将他的宰臣和妻儿从台湾召来,大概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李卿,你来草诏!命陈正汇将手中事务交接后即刻前来。

    还有王后、世子,以及贤妃和孤的儿女都叫来。”

    李郁连忙找出一张打草稿的玉版纸,饱蘸浓墨,奋笔疾书。

    “卢卿。”赵瑜对卢明德歉然说道,“还得劳烦你回台湾一趟,将陈先生替来。那里毕竟是我东海根基,必须有一重臣在岛上掌大。”

    “大王有命,微臣自当分忧。”卢明德毫不犹豫的接下了任务。虽然不能参加赵瑜的登基大典,着实令他遗憾。但卢明德很清楚,只要他完成赵瑜交托的任务,那他在赵瑜心目中的地位必然水涨船高。

    其实陈正汇之下,留在台湾的文官中,能暂时代理政务的人数并不少,也是非他去不可,而赵瑜之所以下这条命令,并明说让他去掌大,也是说未来的几年里,在台湾筹备粮草兵秣、治理全岛的主官已经改成了他。君臣多年,卢明德很清楚赵瑜是个十分现实的人,帮他筹备登基大典的功劳,远远比不上筹措粮草兵备、稳定后方之功。可以说这是给他今天谏言的奖赏那是萧何之位啊!

    “丁涛,你来起草军令。”

    东海政军不相干,军令自不能出自文臣之手。

    “命赵文将手中事务交接后即刻前来……赵武现在应该也已经回到台湾了,让他也来。”

    “命陈五接令后召回骁骑、龙骑两营,交接手中事务即刻前来。”

    “命野战各营接令后即刻北上,来镇江会合。”

    “命虎翼一营、二营各自编组两副营和两补充营,并扩充为虎翼第一军团和虎翼第二军团,由两主营都指挥使兼任军团长,即刻渡海。虎翼一军团目标泉州,虎翼二军团目标福州,依照预定方案,二十天之内,必须控制整个福建,并做好向江西进军的准备。”

    “命虎翼三营、四营各自扩充为军团,即刻北上,虎翼三军团目标温州,四军团目标杭州,依照预定方案,在三月之前,控制两浙。”

    “命宣翼一营、二营,同样扩充为军团,并会合第四舰队,组成南方集群,前往琼州候命。”

    “命宣翼三营、四营,留守岛内候命。”

    ………

    一个命令接一个命令,从赵瑜嘴里迸出,东海军出征的时间表再次提前,一个月之内,他的重臣和他后妃子嗣就会与他会合,那时就可以举行登基大典。与此同时十万大军也将登陆,虽然犯了分兵进攻的大忌,但以大宋在东南各路的兵力和他在沿海各州的布置,倒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何况等会儿他还会让人找赵写几份给东海军登陆入城名分的手诏,与军令一起带回去。师出有名,再加上东海军的枪炮,说服力应该足够了,一个月之内,拿下浙闽江东不在话下。

    还有一个月,赵瑜想着,他就将坐上那张最尊贵的位子,天下万民即将拜倒在他脚下。离近二十年的辛苦所得到的回报,就只剩一个月了……

    注1:即吴起。吴起为将时,曾与士卒同衣同食。

    注2: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出自于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之口。意思就是忽视儒家经典六经的本意,而借用其中的文字来阐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宋学和汉学的差别。这一手法的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

    最新全本:、、、、、、、、、、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